回到京城的这些天,文若想了很多,虽然不清楚前朝旧部的那些人如何看待他,但从赤摇山庄与姚丰年那边透露出来的信息分析,或许是因为他父亲的原因,那边目前对他还算友善。
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,借着闲得无聊看书为由,查找到了一些百年前的记载。
他想进一步的了解,关于前朝的旧事。
只是很可惜,市面上能看到的信息有限,但从这只言片语中也能从中窥探一二。
前朝最后一位掌权者,荒淫无度胡作非为,这其中虽然不排除胜利者书写史书的因素,但当时的民情确实骗不了人。
所以这也正是文若头疼的所在,如果他设身处地的将自己带入当今皇帝的视角的话,在看待自己的问题上,文若敢保证,他比殷君赫下手还要狠。
文家祖上本就是前朝镇边世家,当年殷家举兵造反时,也试图联络过文家,文家祖上虽然对于前朝不满,但前朝在对于边关物资和放权这方面,确实也从来没有为难过文家。
所以文家老祖一口回绝了联合各大世家的殷家,那时正巧邻国闻风而动,集结重兵驻扎边关,就想着趁着内乱他们进来分杯羹,最好能一口将其吞并,因此文家君更是不能移动分毫。
有了文家的雄兵镇守,虽然不曾参与到政变的大军之中,但也阻挡了外部敌人的野心。开国新帝在论功行赏之时,因为多方面考虑,赐边关文家老祖为镇远侯,后代子孙世袭罔替。后为其皇孙定下文家女为妻。
也就是当今的皇太后。
只是文家也不知是真有想法,还就是心思单纯、赤胆忠心,数年如一日的行事作风,以至于边关数郡,只知文家军,不晓高堂庙。
这要是换成文若是皇帝,不管文家是怎么想的,也必然会想办法将边关大军掌控在自己手中。
所以理智上知道,殷君赫的做法没错,甚至从如今社会形态来看,他甚至能称得上一句明君。
只是当那头摄人猛虎换成自己的时候,虽然理解归理解,但还是会感到不爽。
联合前朝旧部推翻朝廷是不可能,毕竟他没那么多时间,也不想发动政变,更看不上那些人的手段,光一个紫金阁的做派就能让他推测,背后势力甚至带头人的不择手段。
所以如何不伤大雅的报复皇帝对他的小心思上,文若犯起了难,这个度还真就不太好掌控,他生怕一个把握不住,真的成了前朝旧部的友军,那样大概只会让他更加不爽。
就在他不知如何下手,烦的想出门转转时,让他碰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。
站在渭水河的两岸,文若与杜居明相对而视。